【诊治心悟】临床识病要“七辨”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院长、东方医院党院办主任、外四科(周围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 曹建春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精髓,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技术体系。整体观念强调要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掌握事物的方方面面,把人体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把人类放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考量。辨证论治要求要在疾病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个体化的措施诊断治疗,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要从七个层面去分析、辨别、处理健康问题,姑且称其为“七辨”:
一辨病,强调明确一定的病因导致人体相应的损伤,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黄帝内经》提出了风、寒、湿、热、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病因的致病特点。汉代张仲景补充了痰饮、瘀血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具体方药。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乖戾之气”等传染病病因的辨析要点。一定的病因作用于特定的人体,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出现了阴阳失衡,按照的相对稳定的规律发展变化,就是疾病。比如甲骨文中记载的龋,《五十二病方》中的牡痔,《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等。《伤寒论》提出的“辨病脉并治”,只有辨病准确,才能掌握病变的病位、病性、病势和演变规律。当代医学进展,在这一层面上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要给与充分的重视。
二辨证,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对疾病的某一阶段的深化和细化,是中医精准医学的具体体现。脏腑辨证、五体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在诊察患者时,强调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也就是用医生的多有感觉器官,收集与病患当前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不但包含了患者的症状表现,还包含了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体征指标,突出强调了在病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阶段的病机病理变化状态,是辨病的细化和深化。
三辨体质,中医学体质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理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中医体质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从“体质”角度开展分类研究,运用分类方法研究体质类型,并阐述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和潜在风险,给予防治策略和干预手段。只有辨清楚了体质,医者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治疗方法作用于人体以后的预期效果。
四辨心身,过度的思虑、焦虑、抑郁、恐惧、怨恨、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紧张与脾胃病、血管病、风湿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先贵后贱、先富后贫、暴乐暴苦、先乐后苦,会造成精神内伤,甚至夭折寿命。针对心身疾病的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辨时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指导着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延伸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中医学诊治、养生特点,是整个中医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是中医学作为大健康学的突出体现。《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强调了在不同的地域,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同一种疾病。同时也要根据时令气候特点,昼夜四时变化做出调整。
以上的“五辨”是侧重站在医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是日常诊治疾病的全面分析方法。如果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拓展开来,还需增加另外“两辨”:
六辨需求,要辨别分析作为被考察对象——患者本人的主观感受。曾接诊过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心悸胸闷纳差眠差,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但是检体诊断、实验室检查及相关量表测评却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有时候外科、五官科、内科疾病,医生认为是“小病”,患者症状却很突出,比如部分急性输尿管结石、牙痛、睡眠障碍等,此时就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与医生掌握的指标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特别是患者期望获得的治疗效果和医生能够提供的帮助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必须站在患者角度,认真考虑,这一点是站在医患双方交互的角度去考量。
七辨人际,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作为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他的健康状况也深刻影响家庭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亲友关系和单位的工作。患者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利益相关方人员等作为第三方对疗效的期望、照护方面的担忧、医疗花费和社会资源的占用的考虑也是需要辨析。在呵护生命健康,追求患者损伤最小,获益最大的疗法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家属和亲友的意愿、社会的需求,力争达成共识。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坚守大医精诚的初心,普救含灵之苦,是医者始终不变的抉择。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贯穿了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渗透到内外妇儿针灸推拿五官各个学科,指导了亿万次医学临床,目前仍然指导着中医药工作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七辨”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细化和深化,对青年医师分析疾病,处理健康相关复杂问题会有所启发;对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所帮助。#健康#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下一篇: 【医学小常识】生命杀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