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春季食“酸”要知道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 副主任医师 赵欣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五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了大家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还有在中医理论里讲的“酸苦甘辛咸”。中医五味中的“酸”味为肝之味,中医认为肝属木,而春季亦属木,与肝脏相应,而酸味入肝,因此。春季这个万物复苏,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生理周期的时节,适量食用酸味食物有助于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春季为何要吃酸,如何科学食用酸味食物等问题,是我们春季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酸”味居首的缘由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酸”在五味中被置于首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养生理念基础。人类早期的饮食习惯可能对这一排序产生了影响。在远古时期,农耕时代还未来临,人类的食物均从自然界野生类植物、动物获得,食物来源相对匮乏,野生的果实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而许多野生果实大多带有酸味。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酸味食物的特性和作用。另外,春季是四季之首,春季对应的脏腑为肝,肝主“酸”,“酸”味居首与之也有一定的关系。从中医养生理念来说,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到“酸入肝”,肝主疏泄,酸味的收敛之性可以调节肝脏的疏泄功能,使其不过于亢奋,对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有着重要意义。这种与肝脏的对应关系,使得酸味在五味中具有特殊地位,也体现了中医注重人体脏腑功能协调的整体观念。
二、常见的酸味食物与药物
常见的酸味食物丰富多样。柠檬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美白等功效,常被用于制作饮品。酸奶含有丰富的乳酸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山楂不仅酸甜可口,还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胃脘胀满等症状。酸菜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食品,具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西红柿既是蔬菜也是水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柚子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清热降火、止咳化痰的作用。酸枣仁是常见的酸味药物,味甘、酸,性平,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状。醋作为一种我们生活必备的调味品能软化血管、促进消化,适量食用有助于春季养生。
三、酸味与肝脏的对应关系及意义
中医认为酸味与肝脏相对应。肝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酸味入肝,能够滋养肝血,濡养筋脉。适量进食酸味食物,能强化肝脏功能,助力肝脏更高效地发挥疏泄与藏血之能,还可疏肝理气,有效缓解情绪波动,改善肝郁气滞引发的胸闷、胁痛等不适症状。同时,酸味的收敛特性能够防止肝气过度升发,避免肝阳上亢等病症出现,从而维持肝脏的正常生理运作。然而,需注意的是,若过量食用酸味食物,易致使肝气过盛,反倒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甚至导致情绪烦躁不安。
四、适量食用酸味食物的益处
在中医养生观念中,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对人体有诸多益处。首先,酸味食物具备开胃消食之效。其能够刺激唾液与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提升食欲。对于那些饱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困扰的人群而言,适量食用山楂、话梅等酸味食物,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其次,酸味有着收敛固涩的特性,可有效防止人体津液过度外泄。就像在出现多汗、遗精等症状时,适当摄入酸味食物或药物,能够发挥收敛止汗、涩精止遗的作用。此外,酸味食物还对养肝血有益,能调节肝脏功能。在维持人体气血平衡、稳定情绪方面,酸味食物也可提供一定助力。
五、过量食用酸味食物的不良影响
虽然酸味食物对人体有益,但过量食用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根据中医理论,酸入肝,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于旺盛,进而克制脾土。脾主运化,脾的功能受到抑制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此外,过量的酸味还可能导致筋脉拘挛。因为肝在体合筋,酸味太过会使筋脉收缩过度,失去弹性,出现肢体屈伸不利等症状。而且,过食酸味还可能影响牙齿健康,导致牙齿酸痛、敏感等问题。对于寒湿体质的人群,过量食用酸味食物可能加重体内寒湿,引发关节疼痛等症状。酸味与肝相关,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肝气过盛,引发情绪波动或烦躁不安。
六、不同体质人群食用酸味食物的建议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在食用酸味食物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寒湿体质的人群,本身阳气不足,湿气较重。酸味食物具有收敛之性,可能会加重体内的湿气,因此不宜过多食用。这类人群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温阳化湿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同时搭配少量的酸味食物来调节口味。热性体质的人群,体内阳气偏盛,容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症状。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清热降火、生津止渴的作用,但也不宜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例如,热性体质的人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柠檬、柚子等酸味水果,但要避免食用过多的酸菜等发酵酸味食物。
七、不同季节食用酸味食物的适宜性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更适合多吃酸味食物。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人体的肝气也随之升发。此时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防止肝气过度升发而出现肝阳上亢等病症。《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肝主春……肝欲酸”,也说明了春季与肝脏、酸味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在其他季节,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收敛止汗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酸味食物的生津作用可以缓解秋燥;冬季则应适当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以免过于收敛,影响阳气的潜藏。
八、酸味与其他四味的相互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酸味与其他四味(苦、甘、辛、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酸味与苦味搭配,酸苦涌泄,具有清热泻火、降逆止呕的作用。例如,黄连配吴茱萸(左金丸),黄连味苦性寒,吴茱萸味辛性热,二者配伍,辛开苦降,以黄连之苦降为主,佐以吴茱萸之辛散,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酸味与甘味合用,酸甘化阴,能够滋养阴液。如乌梅与甘草配伍,可起到生津止渴、养阴润燥的作用。酸味与辛味则相互制约,酸味的收敛与辛味的发散相互平衡,防止人体的气机过于升散或收敛。酸味与咸味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软坚散结的作用。
九、常见酸味药物的临床应用
除了酸枣仁外,常见的酸味药物还有山茱萸。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大汗不止、体虚欲脱等病症。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经、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临床常用来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等症。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虚热消渴等病症。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肺热咳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崩漏下血等病症。
五味在中医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春季合理食用酸味食物和药物,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能够更好地维护人体的健康。同时,了解酸味与其他四味的相互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在饮食和治疗中更好地运用五味理论,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目的。
上一篇: 【东方24节气】春日烦躁何来?中医揭秘”春烦“根源
下一篇: 打工人必学!一套肩颈操,跟酸痛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