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科普园地

健康课堂

【世界自闭症日】孩子不哭不闹不找妈妈,警惕孤独症!——寻踪觅迹,早期识别“星星的孩子”

作者:主任医师 陈自佳 来源:儿科 发布时间:2025-04-01
字号: + - 14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主任医师 陈自佳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个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本身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交往及交流,并伴有发育迟滞等多种共患病,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重要原因,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约2/3的孤独症患儿自出生后即逐渐起病,在婴儿期这些孩子就表现出一系列提示孤独症的症状,而这些症状对早期识别孤独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目光对视少。孤独症孩子自出生后2个月,对他人眼睛的注视即开始逐渐减少。

2. 缺乏社交性微笑和互动。正常婴儿出生后2个月即开始出现社交性微笑,会看着妈妈或其他人的脸微笑,并且和妈妈等照顾者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互动,但是孤独症患儿的社交性微笑和互动均发展落后。

3. 唤名反应少。正常婴儿出生4个月后叫其名字会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孤独症患儿的听力没有问题,但对唤名却缺少或缺乏反应。

4. 对主要抚养者缺少依恋。正常婴儿出生6个月后开始对主要抚养者产生依恋,但孤独症患儿依恋发展落后,甚至对主要抚养者缺乏依恋,妈妈离开无所谓,妈妈回来也似乎未看见。

5. 模仿少。正常婴儿自出生后9个月,就会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动作模仿,比如双手作揖表示“谢谢”、拍手表示“欢迎”、挥手表示“再见”等,但孤独症患儿自发模仿少,也不学习和模仿大人教的动作。

养育孩子是一件繁琐而且极其需要耐心的事情,可能有些家长会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粘人、哭闹,一天喊几百上千句“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能象别人家不哭不闹不粘人的“神仙孩子”?!但如果真的发现不哭不闹不粘人的“神仙孩子”,在1岁前出现上述表现时,就不能排除孤独症的可能,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评估!孤独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行康复训练,配合中医推拿、耳穴压豆、针灸等治疗,提高孩子的语言、社交,才能让孩子从保证生存到茁壮成长!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儿科

儿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儿科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刘弼臣名家研究室、王素梅名老中医工作室…

陈自佳 主任医师

擅长:

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青少年情绪障碍;儿童急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厌食、腹泻等多发病、常见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