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又到“降压”关键时
进入金秋,天气转凉,又到了脑血管和心血管病的高发季。有统计表明7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病在秋末和冬季,所以很多医生也把中风称之为“秋冬季的流行病”。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和病人发病前对血压控制不达标有关。
“血压达标”要应时
气温下降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恒定,减少散热,毛细血管会收缩,交感神经也随之兴奋,这会引起血压升高。同时,气温低,人出汗少,再加上秋凉之后,人的食欲重又旺盛起来,往往会吃过量的主食和脂肪,这些食物会增加人体水分的摄入及保留,使血容量增加,这也是血压升高的基础。所以,在天气变冷时,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血压,从饮食和药物上,压制自己的血压,让血压达标。
“血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标准,而我国的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能达到正常的标准。中青年人或糖尿病人正常血压为130/85mmHg,老年人正常血压为140/90mmHg。而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一大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就是防治了心脑血管病。
“血压达标”是在保护心脑肾
些高血压病患者只有轻微的症状,或者几乎没有什么症状,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降压。如今多数人是谈癌色变,但对造成的恶果并不比癌症小的高血压,却没给予应有的重视。
忽视高血压是错误的。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慢性心衰5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癌症,而心衰就是高血压病导致的后果之一。
血压是血流对血管的压力,通过测量能得到科学的数据,不能用自觉症状的有无或严重程度来衡量血压的高低。有些患者症状很轻甚至没有症状,但是他的血压升高必须要接受治疗,要使血压达到正常标准。无论有无症状,只要血压高就会对人的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损害,这些器官衰竭的后果绝不在癌症之下。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血压本身,更为了全面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
中医药优势:预防高血压改善症状
有些高血压患者喜欢用中药,认为慢性病吃中药好,副作用相对少。客观地讲,与疗效确定、剂量准、“方向”明的西药降压药相比,中医药的优势更多在于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改善症状。中医一向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可用中医药来改变高血压的高危人群的体质。
从中医角度看,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质的偏颇,出现肝肾阴虚或肝阳亢盛,这些人即使目前还不是高血压患者,但已有脾气急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咽干口燥,烦热等症状。针对这类高血压病的危险人群,中医会开出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的中药,并辅助针灸及气功锻炼,以改善体质,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
有不少高血压病人在吃了降压的西药后,血压得到了很好控制,但仍感到头晕头痛,腰酸腿软,失眠多梦等,甚至有病人血压高时无明显不适,相反血压降至正常后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时候如果加用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问: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用降压药,长期吃降压的西药副作用是不是较大?
答:目前常用的降压药都经过大规模的试验,其疗效肯定。但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副作用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
问:高血压病人光吃中药降压药行吗?
答:降低血压水平不是中医药的优势,在这点上无法与西药降压药相比。中药治疗的优势是全面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使机体能够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达到相对的平衡。因此中医、西医治疗各有优势,有互补的作用。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如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可考虑单独应用中药调理;重度高血压病,特别是具有较多危险因素的患者,用西药降压药后症状仍没改善,或用多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波动的,可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改善症状,稳定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