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发热与退热药,炎症与消炎药

字号: + - 14


发热与退热药,炎症与消炎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感染科 孙利红



一、退热换药还需看清类别



发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体温一旦升高,往往会有怕冷,头痛,浑身酸痛的表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感冒了,赶紧吃一片退烧药吧。



其实发烧了,如果体温不是那种高热的话可以不急于吃退烧药,可以多喝开水,多休息,清淡饮食,也可以服用一些清热解表类的中成药等等。一般说来,38.5~39℃以下的体温,如果病人没有突出的不适,比如剧烈的头痛,明显的肌肉关节疼痛等,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当然,如果病人有明显的不适,如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比较明显,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也可以临时服用退热药,目的是为了缓解酸楚疼痛等症状。



市面上的退热药品种很多,因为退热药属于非处方药,在药店可以很容易买到。退热药的代表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商品名:巴米尔,阿司匹林维c泡腾片等)、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扑热息痛、泰诺林、百服宁、必理通、散利痛等)、布洛芬(商品名:芬必得,美林、安瑞克等),这些药物都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不仅具有退热作用,还可以止痛,因此我们服用这些退热药,出了一身汗之后,不仅体温下降,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也跟着缓解了。这些药物虽然商品名称不同,但药理作用大同小异,因此,一种退热药效果不好就换成另外一种退热药,属于换汤不换药,是没有意义的。



但这类药物仅仅属于对症治疗,并不针对病因治疗,既不能根治疾病,也不能防止疾病进展,因此,服用之后,虽然发热头痛等症状可以临时得到缓解,但药物作用消退后各种症状会再回来。如果发烧仅仅依靠连续服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和缓解症状,不仅不能治本,还会耽误病情。另外,此类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等。因此,退热药不能超剂量使用,也不主张两种及以上的退热药物同时服用,儿童还要注意不服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热药。



总之,生病发烧了,可以根据体温和自身情况,临时服用退热药来降低较高的体温和缓解不适症状,但如果用药2~3天不能彻底退热,或者体温超过40℃,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二、消炎药、抗菌药不可混淆



在门诊经常遇到不少发烧病人,除了退烧药,自己总是先服用几天阿莫西林、头孢拉定、阿奇霉素等药,效果不好才来医院,因为他们认为发烧就是身体有了炎症,有了炎症就要使用消炎药,消炎药就是青霉素,头孢。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先来说说炎症与发烧。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典型症状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有感染性的,比如感染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炎症,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盂肾炎等,这样的炎症可以有发烧。炎症也有非感染性的,比如扭伤,骨性关节炎等,这样的炎症一般不会发烧。也有的发烧不是有炎症,比如中暑,肿瘤等。因此,不能将发热与炎症划等号。



再来说说消炎药,消炎药通常指的是阿司匹林、布洛芬、扶他林等解热镇痛抗炎药,这些药物是针对炎症反应的,但仅仅能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并不能去除病因。而病人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是指的抗菌药。只有细菌感染造成的炎症反应,通过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杀死引起感染性炎症的细菌后,炎症反应可以得到控制。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疗效的。



抗菌药的种类很多,人们所熟悉的有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利复星、莫西沙星等); 磺胺类(增效联磺片)。



抗菌药物仅针对细菌感染有效,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无效,而且随意滥用抗菌药会产生耐药,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导致不必要的毒副反应,比如过敏,胃肠道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等。然而我国滥用抗菌药的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中国人均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临床常见的发烧、感冒、腹泻等大多是病毒性疾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因此建议病人不要自行使用抗菌药,应在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