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我院开展肺癌义诊活动
有吸烟史、家族肿瘤史、45岁以上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1次低剂量螺旋CT
在中国,每年新发肺癌超过60万人,平均每隔30秒就有1人死于肺癌。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大气污染是肺癌致癌物,对肺癌尤其是腺癌,其危险程度等同于烟草对肺癌的贡献率,即80%。中国肺癌研究领军人物、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提醒,早发现可治愈,比强调个人防护更有效,因此建议45岁后应每年以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
发病:大气污染,肺癌发病飙升
在中国,每年新发肺癌超过60万人,平均每隔30秒就有1人死于肺癌。在各地尤其是城市,肺癌已经高居死因首位;从发现至死亡,生存期往往短至一年半载。
本地情况如何?据国家监测并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发病统计,目前广东肺癌发病率接近50/10万,也就是说,每万名广东居民中就有至少1人肺癌发病,按国际公认标准,进入高发水平。“全球肺癌发病最高的地区是东欧,为54/10万,因其吸烟率高企。”吴一龙说,广东可谓紧随其后。
为何肺癌癌情如此凶猛?
吴一龙指出,肺癌发病情况,反映着时代变迁、生态环境变化。近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每年收治1500例新肺癌病人,其中60%是腺癌,这一比例在国内其他地区得到证实。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同,当时中国肺癌病人以鳞癌为主,约占40%,而腺癌为25%~30%。这种变化提示,在吸烟危害得到普遍认同后,中国因吸烟而导致肺鳞癌的比例下降,而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的肺腺癌大幅上升。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吸烟对肺癌的贡献率达80%;2013年10月,世卫正式公布,大气污染对肺癌的危险程度等同于烟草。
筛查:低剂量螺旋CT经济实惠又靠谱
吴一龙认为,应对肺癌,最关键之处是早发现可治愈,“1厘米以下的肿瘤,早期发现、未转移,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谓100%”。
如何尽早发现早期肺癌?有的人寄望于每年体检时做的CEA(广谱肿瘤标志物)检测,有人不惜一掷近万元做PET-CT……在吴一龙看来,最靠谱的肺癌早期筛查好帮手还是低剂量螺旋CT。
CEA检查,虽然抽个血就有数据可以看,虽简单但获得的是不精准结果,数据的敏感性、特异性都达不到85%~90%的筛查要求,以肺癌为例,有异常高水平的CEA的病例,占肺癌患者比例为30%~70%,而且集中于晚期肺癌患者。更令人担心的是, 这一不精准的结果,使病人心理压力巨大,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心理阴影最终严重影响医患的交流与信任。
PET-CT被欧美各大医学会作为肺癌诊疗的明智选择,但同时多个指南明确规定,在肿瘤(如肺癌)发展至有症状时,才做像PET-CT这种检查。这样的做法,除了因为PET-CT过分昂贵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最有效体现在判断癌症严重程度上,且要多依赖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早期筛查肺癌如果每年做PET-CT,无疑是“太费钱、可能伤身”。
因此,全国肺癌领域的专家们达成一致共识,早期筛查肺癌,低剂量螺旋CT更靠谱。因为它不仅相对价廉,剂量只是CT常量的1/10,能揪出<1CM肿瘤,判断肿瘤的性质,且不太苛求操作者经验。总体而言,低剂量螺旋CT可减少肺癌患者20%的死亡率。
吴一龙提醒,有吸烟史、家族有任何肿瘤史、45岁以上等高危人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每年做1次低剂量螺旋CT。
用药:千万别轻信所谓“原药粉”
手术、化疗、放疗是传统面对肺癌的“三板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靶向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越来越成为一条新路。今后对肺癌病人,医生会先做基因检测分型再决定治疗方案。患者花2000元左右,检查是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如有突变可在诊断后直接口服靶向药物,无需再忍受化疗和经济负担的双重折磨,治疗有效率可达80%~95%。
令人鼓舞的进展中,很多临床发现却让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副院长、肿瘤中心肺一科行政主任杨衿记非常担忧。
一种情况是因为不愿或无力负担基因检测费用,干脆不做配型就要求医生开靶向药物吃,“等于是乱用药物试病情”,而这种未证实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使用,不仅患者要忍受较大的副作用,而且病情还要发展,被专家斥为“胡闹”。
第二种情况则是轻信所谓“原药粉”、“某国版”靶向药。杨衿记介绍,正规使用的靶向药,是经由国家卫生部门认可及批准的,有明确的成分、严格的工艺、严谨的临床试验等支撑的,国产药物的月费用大概在1.5万元左右。然而,不少人却听信“仿版药更便宜”,使用走私或夹带的“印度版易瑞沙”等药物,虽然同样含有吉非替尼成分,但月费用低至五六千元,安全性堪忧。
在肺癌人群中,还悄然存在着一个个Q群,交流使用所谓的“原药粉”,声称是正在临床试验的新药,“最前沿、未上市”,往往晒出有效案例。“这样的做法太可怕!不仅违反医学伦理,而且毫无安全保障!”杨衿记指出,这些所谓“原药粉”,分分钟出现不可控的肝肾等脏器损害,临床实践并不少见,直到出现患者休克、严重感染等后果。
上一篇: 11月17日 #肺癌关注月雾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