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肿瘤术后胃瘫 祝您早日恢复胃肠功能

字号: + - 14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手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排空延缓,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也可见胸部手术后,多发生于术后第4~15天,停止胃肠减压开始进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时发生。主要症状为术后持续长时间胃引流量多、恶心、呕吐、餐后饱胀、腹胀、腹痛等。胃瘫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需要及时给予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胃瘫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心得,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认可。



  中医病因病机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术后胃瘫以手术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感(特别是在进食后)、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多损伤中焦脾胃脉络, 耗伤人体气血, 致脾失健运, 津液不能运化,胃失和降, 传导失司, 中焦气机升降失调,饮食水湿停滞中焦, 加之刀伤而致气滞血瘀, 中焦受阻, 腑气不通, 浊气上逆, 故见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隐痛等表现。属虚实夹杂之征, 虚乃脾胃之虚,实乃气滞、血瘀、湿阻之实。因此治疗时应注重护脾胃、行瘀导滞,以取得更好疗效。另外肿瘤的发生是人体内湿浊瘀毒蕴结而成,肿瘤患者术后胃瘫的发生与湿浊瘀毒有着密切关系。



  准确辨证是疗效的关键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关键,即需要辨清病人症状的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以指导用药。



  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胃瘫病人可见不同症状表现。如寒证者可见胃脘部寒凉,喜温恶凉,胃胀,胃疼等;热证可见胃脘部灼热感,喜凉恶热,伴有胃酸等;虚证特点是:胃脘部胀满喜按;实证特点是:胃脘部胀满拒按;气滞者多见胃脘胀或痛,痛处不固定;血瘀者多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临床常见虚实夹杂症状,同一个病人可有虚寒气滞血瘀等多证并见。肿瘤发病病机的特点又决定了肿瘤病人术后胃瘫与湿浊瘀毒未尽有关,需要辨证与辨病结合才可准确选方用药。



  2. 局部(胃脘)与全身分别辨证 肿瘤术后胃瘫症状有两个特点,一是术后可见乏力自汗或盗汗或发热等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湿热内阻等全身表现;一是局部胃脘痞满、胀痛,喜温恶寒,甚至恶心呕吐等局部虚寒气滞瘀阻症状,全身(包括舌、脉)与局部(胃脘)症状往往不同,证候相异,需要分别辨证用药治疗。例如患者手术后胃脘胀满疼痛,喜温恶凉,同时周身乏力、汗出气短,在治疗胃瘫时应重点针对局部胃脘虚寒气滞证给予温通行气化瘀治疗,亦是遵循了中医急则治其标原则。



  3. 肿瘤胃瘫与普通外科胃瘫病人证候特点相区分 同是胃瘫,肿瘤与普通外科术后胃瘫发生病机有所不同,其证候特点亦不同,因此以往常用的治疗均以泻热通腑为主,疗效并不理想。原因是普通外科病人以青壮年为多,体内湿热内蕴,术后余热未尽,因此泻热通腑为主的治疗效果显著;而肿瘤病人以中老年为多,脏腑机能减退,阳气渐虚,加之手术损伤,以局部脾胃阳虚、虚寒内盛、气滞血瘀为主,同时瘀毒未尽,此时不能一概采用大寒之品清热泻下通腑,需根据病人局部征状分别采用温通行气化瘀清热泻下解毒祛湿等方法治疗。临床上肿瘤术后胃瘫以证多见,因此无论行气化瘀,多应给予温热药。



  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是疗效的保障



  1.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肿瘤术后胃瘫中的作用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是使药物发挥作用的保障。中医有内服与外治等方法。内服(包括胃管灌注)中药,使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发挥治疗作用,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内服中药往往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尤其是不能进食的胃瘫患者难以接受。因此很多医家采用了中医外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中医外治方药记载。对于不同部位疾病通过局部皮肤、穴位、鼻口、脐部、直肠等途径,采用药物外敷、涂抹、灌肠、泡洗等方法进行治疗,能达到更直接的治疗效果。外治的特点是使药物直接吸收不经过胃肠道,作用直接不损伤脾胃,较之口服或经胃管注入更适合术后胃瘫等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临床多选用中药外敷、灌肠及艾灸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