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甚至早于口服汤药作为克服病痛的手段。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结晶,是人民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与内治法一样,都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将各种不同药物施于皮肤,使药物透过皮肤,直达肌腠经络甚至脏腑,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目的。一般的给药途径主要有三种:一为经络穴位用药,其中最常用的是穴位贴敷;二为五官九窍给药,如塞鼻、纳阴、塞肛等方法;三为体表性给药,如熏法、洗浴法、蒸法、粉身法等。外治的药物主要通过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及黏膜吸收三方面进入体内,达到去除外邪的最终目的。《理龠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外科遵行 “治虽在外,无殊治内也”。下面我从肿瘤相关症状讲述一下中医外治。
1、局部皮肤肿痛或癌性溃烂出血
很多恶性肿瘤,比如: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皮肤癌等身体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或癌性溃疡翻花渗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外观,对于局部溃烂出血的病人,我科常用 “桃花散”外敷,组成药物为熟石灰、石膏、生大黄。制法:将石灰和石膏研碎,放在锅内用小火炒热后加入大黄,继续翻炒至石灰、石膏呈桃红色,大黄呈黑灰色时停炒,冷却后,共研细过箩即为桃花散,装瓶备用,具有止血、消炎、燥湿、生肌等作用。有些病人局部无溃烂出血及红肿热痛,但局部肿大疼痛,这时可用中医外科的著名处方“阳和汤”外敷治疗,原方组成:熟地二两,鹿角胶三钱,姜碳五分,肉桂一钱,麻黄五分,白芥子二钱,生甘草一钱,煎服。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
2、止癌痛
癌性疼痛是由于久病入络,气血邪气凝滞局部所致,辛香走窜引诸药入络,透邪外达,所以癌痛治疗有赖虫类药的攻冲跃动之性搜络祛邪。丁香:药性辛温,芳香理气通行十二经脉引病邪外出。全蝎领药入经入血消磨陈年久疾,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攻坚破积。丁香、全蝎一方,芳香草木与走窜虫药相伍,温通血络,活血定痛,为止癌痛代表方加减使用,也是外用药基础方。
3、肿瘤治疗相关的神经毒性
肿瘤治疗中化疗药、靶向药的周围神经毒性,手足怕冷,麻木,疼痛,蜕皮等手足综合症及肿瘤患者阳虚手足逆冷影响睡眠,在全身调理的基础上局部用药可加强疗效。干姜、蜀椒、肉桂是寒痛、麻木、皮色不红等阴寒证局部用药的代表方剂,作为基础方可酌情加入解毒消癥抗癌药、通络活血止痛药。
4、术后胃瘫
术后胃瘫以手术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感(特别是在进食后)、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该病应属中医“痞满”、“呕吐”等范畴。薤白、枳壳、木香、厚朴、干姜、肉桂、穿山甲这是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的经验处方,可以根据内外用进行加减。
5、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
术后上肢水肿以手术后出现患侧上肢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及患肢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该病应属中医“水肿”、“脉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阳虚气弱,其标为血瘀湿盛。生黄芪、车前草、茯苓皮、芒硝、桂枝、木瓜、鸡血藤、穿山甲这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经验处方,煎汤外洗湿敷疗效更佳,可根据湿重和瘀重,调整剂量。
外治具有更加灵活和安全的特性,用药途径广泛,直达病所。上述中药外敷方扩大临床改善疑难杂症的适应范围,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
下一篇: “肿瘤的绿色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