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腔内超声——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安全保障的一只“天眼”
2021年3月18日夜,一位68岁的患者,深受阵发性房颤、房扑困扰多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导管室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经过多年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仍不佳,因此强烈要求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其实早在2个月前,患者就于我院就诊,住院拟行手术治疗。就在手术前一天,术前常规行经食道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左心耳存在血栓可能。这让患者的心情一下跌到谷底,因为不但不能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禁忌症),而且血栓还有随时脱落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栓塞疾病的可能。
心内科电生理组专家们经过讨论,决定先予以患者强化抗栓治疗2个月,然后复查食道超声检查再决定是否手术。
2个月的抗栓治疗后,患者战战兢兢地回到我院复查。可喜的是,通过经食道超声复查此前的左心耳血栓已经不见了!但是患者还是担心存在微小血栓没有被超声发现的可能。为了进一步打消患者疑虑,同时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心内科吴旸主任和胡继强主任引领的电生理专家团队决定应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在心腔内超声(ICE)技术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
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iography ICE)是将微型的换能器安装在心导管的尖端,再经外周血管(动脉或静脉)送至心腔,换能器发射声波,然后将接受到的回波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超声图像。由于换能器放置在心腔内,不受空气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比经食道超声检查图像更加清晰,可以辨别心内的细微结构,临床上主要用于指导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在射频消融术治疗前,我们使用心腔内超声这只“天眼”,扫描了患者左心耳,明确了此前的血栓已经完全不复存在。随后,我们还使用这只“天眼”的另一功能,在“天眼”的监测下,我们零射线下迅速而精准地进行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最重要的一步——房间隔穿刺,这和依靠X射线指导房间隔穿刺相比,大大的减低了手术风险和辐射危害,并且全程在这只“天眼”的监测下,成功地完成了手术。
胡继强主任强调道心腔内超声不仅能检查左心耳结构、指导房间隔穿刺,而且能精确构建左房及肺静脉解剖结构,量化前庭部位与肺静脉口部的距离,精准的消融一些复杂心律失常病例;并且能精确构建食道,量化食道与后壁的距离,降低食道损伤几率;术中动态监测积液变化,实时监测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因此心腔内超声真可谓是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安全保障的一只“天眼”。此外这只“天眼”现在还应用于心脏瓣膜手术、起搏器植入等心脏介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