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医院刘建勋、东方医院郭蓉娟等科研团队喜获2021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刚结束的第九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颁发了2021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刘建勋研究员领衔科研团队完成的“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与应用”,喜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奖项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本年度共评出获奖项目44项,其中 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7项、科普奖4项。
获奖人员:刘建勋、任钧国、朱明军、郭蓉娟、刘秀华、柳景华、胡晓梅、孙明谦、付建华、李磊、苗兰、张晶晶、范晓迪、陈进城、张业昊
该项目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六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等5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历经10年时间,基于病证结合通过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三个方面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三种证候进行系统研究。
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提出气-脉-血相关学说,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基础上,提出 “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的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从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及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维度确证了气、脉、血相关的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学基础,阐释了气-脉-血的相互作用,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
2、明确了气血失和(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采用病证结合、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研究策略,从气(能量代谢、心功能、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等)、脉(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功能等)、血(血液循环、血小板功能等)等方面动态研究气血失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发现了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生物学差异,明确了气不摄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确证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异常是气血失和形成的关键机制。
3、揭示了治疗气血失和病证有效方剂的气-脉-血同治关键机制。通过治疗心力衰竭、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等有效方剂(益气活血方、理气活血方、益气摄血方)的机理研究,发现了方剂的作用途径与靶点,阐释了气-脉-血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4、搭建了气-脉-血相关理论研究的技术平台。在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指导下,成功制备了气血失和的证候及病证结合模型16种,整合临床、生物信息等多维数据,构建了气-脉-血相关的多维数据分析平台,开展了系列中药新药的研发及评价。
共发表论文292篇,SCI 91篇,被引5360次;授权专利15项,获临床批件5个, 新药批件5个;培养研究生110名;推广应用于30余家单位,近3年取得经济效益261亿元。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达到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来源:李磊 西苑基础医学研究所
上一篇: 东方精神再接力,共谱生命小夜曲
下一篇: “守护生命 健康成长”